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华为汽车问题_华为汽车问题有哪些

佚名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华为汽车问题_华为汽车问题有哪些对于华为汽车问题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1.任正非内部发文再度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5年2.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都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

华为汽车问题_华为汽车问题有哪些

       对于华为汽车问题的问题,我有些许经验和知识储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任正非内部发文再度强调华为不造车 有效期5年

2.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都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

3.华为汽车辅助驾驶无法启动怎么办

4.华为起诉Verizon,说说汽车圈的那些官司案

5.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

6.华为再次声明不造车,华为是如何回应这件事的?

华为汽车问题_华为汽车问题有哪些

任正非内部发文再度强调华为不造车 有效期5年

       易车讯 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华为于近日内部下发了名为“关于华为不造车决议”的文件。文件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CEO任正非签发,有效期5年,并再度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任正非针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要求,禁止出现类似HUAWEI问界、华为AITO等华为+汽车品牌的说法。任正非表示,如果有建言造车干扰公司的行为,可调离岗位。

       在3月31日下午举行的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会上,针对内部下发的“关于华为不造车决议”的文件,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文件最长有效期就是5年,这个决议就是按照最长的时限来定的。”

       对于近期出现的AITO问界变成HUAWEI问界一事,徐直军直言,部门、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谁滥用。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严禁华为品牌作为汽车品牌。会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物料进行整顿,回归到战略上来。

       此前,华为曾三番五次公开声称“华为不造车”。在2020年华为内部发布了关于智能汽车制造的EMT决议2020007号文件。文件明确: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成为一家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企业去造车。这份文件有效期为期三年,到2023年10月26日截止。

       目前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有三种模式。分别为标准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据悉,HI是华为在2020年10月发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在HI模式下,华为与合作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新车型,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并在合作车型上打上“HI”标识。智选模式之前已经与重庆小康集团赛力斯合作推出了AITO品牌。

       2021年中,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其所主导的智选车模式由华为主导、华为参与最深、直接对产品成功负责。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的AITO品牌问界车型后,更是收获到来自市场不俗的销量反馈。

       三年之期将至之际,华为是否会下场造车问题,依然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

       上易车App首页点击销量排行,查看最全面的周销量数据。

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都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

       从3月8日AITO汽车官微正式发布出来,到月底华为再次关于汽车业务发出决策公告,关于“AITO 问界”是否会更名为“HUAWEI 问界”的猜测,总算是告一段落。

       图据AITO汽车官微

       据悉,华为此次除了重申不造车外,还针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露出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华为该决定发布后,所有的AITO汽车的门店也对有“华为/HUAWEI”相关字样的宣传物料进行了拆除。

       针对该事件,马拉车市近日对成都市内的多家AITO用户交付中心以及位于成都万象城的华为智能生活馆,进行了实地探访。我们一则是想了解AITO和华为的终端有没有受此事件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消费者对于此事件究竟作何反应?

AITO门店已移除相关宣传物料

销售人员告知车主可自行“贴标”

       马拉车市首先来到了位于成都机场路汽车商圈的AITO授权用户中心。在该用户中心里,我们发现“华为/HUAWEI 问界”的相关宣传物料已经不见了踪影。

       此外,店内展车车身上的品牌车型标签依然为左边“赛力斯”,右边则为具体的车型名“问界M5”、“问界M7”。

       而在与店内销售人员交谈后得知,由于华为不允许品牌标志出现在宣传和车身外观上,故而店内宣传物料和车身铭牌都没有贴“华为/HUAWEI”等相关字体。

       当马拉车市表达出略有遗憾的同时,销售人员告知车主购买车辆后可以选择自行“贴标”,并坦言“其实许多客户都是这样干的,贴个品牌标签几十块钱就能搞定。毕竟,车主提车后的这些行为我们无法也无权干涉。”

       事实上,从问界M5和问界M7的车辆本身来看,除了外观部分没有“HUAWEI”的logo之外,车内则是到处都是“HUAWEI”的标签。

       在AITO问界M5上,无论是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还是HarmonyOS智能座舱显然都说明了即便华为不在意“面子”,但“里子”却表现得很诚实。

       此外,据销售人员告知,许多AITO的用户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冲着华为来的,不得不说,HUAWEI品牌的极强品牌力也使得与其深度捆绑的赛力斯获益匪浅。至于车主购买问界之后,将“赛力斯”自行更换为“HUAWEI”标等操作,倒也不难理解。

华为门店相对比较冷清

靠“数码引流”着实有限

       从AITO用户中心出来,马拉车市又驱车前往了位于成都万象城的华为智能生活馆。我们在该门店里发现,本身并不缺乏自然人流的万象城并未带给问界M5和问界M7多少的客源。

       在较长的时间里,进店看车的客流着实有限。大多数人即便是从展车入口进店,但往往都没有过多的停留,均径直走向了数码产品展区。事实上,我们也从AITO门店的销售人员处获悉,类似华为智能生活馆这样的终端,由于缺乏试驾、交付等场景,更大的意义在于产品的展示和宣传。

       事实上,在经过了2022年的逐步上扬之后,AITO品牌自今年开年起便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势头。

       据赛力斯此前发布的3月产销快报显示,赛力斯汽车(AITO问界)3月销量为3679辆,整个一季度,赛力斯汽车累计销量仅为11674辆。

       不难看出,虽然靠着华为的品牌影响力支撑,AITO问界的销量是难以让人满意的,更别提余承东曾经“幻想”的年销30万辆目标了。

       当然,销量不济也并非只是AITO一个品牌的现状。特别是在2023年这个让人有些看不懂的一季度里。从开年的纷纷涨价,到次月此起彼伏的降价,再到3月份开启的价格战。客观来说,今年一季度对于大多数车企而言,并非那般的友好。

       此时,真正考究的不仅是车企的抗压能力,也是对于车型产品力和在各自细分市场里究竟能不能打的一次真实摸底。

车型优惠叠加政府补贴

问界能否找回去年的销售节奏?

       不可否认,在已经过去的2022年,AITO问界上扬的势头还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去年下半年,其还在8、9、10和12月四个月里均实现了月销破万辆。

       然而迈入2023年,AITO问界仿佛突然失去了原有的上涨节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针对这一现状,无论是赛力斯还是重庆市政府都拿出了切实的诚意,想要助推AITO一把。

       据马拉车市了解,目前AITO问界的优惠政策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以市场价为28.88万元的问界M5四驱增程版为例,目前赛力斯厂家对该车型给出了1.2万元的车型优惠。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对扎根在重庆的赛力斯给予了专项地方补贴。

       其中,对于问界M5系列,重庆市政府给予了共计5000个名额(增程+纯电)的补贴,单车补贴2万元;而问界M7则同样享有5000份2万元的补贴。

       在新能源车补退出的2023年,单车补贴+优惠依然能够达到3万余元,可见AITO问界仍在享受着一定的优待。至于其能否找回去年的销售节奏,一方面要看整体车市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还得看占据较大比例的华为粉们究竟买不买账了。

马曰: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是任正非的署名重申不造车,另一方面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却随后向全体员工发布一封内部信,其在信中指出了将坚持以软件定义汽车,还将继续加强与华为合作。不难看出,双方的“合作模式”仍将在一段时间里保持下去。

       从终端现状和消费者层面来看,目前AITO问界无疑遇到了一个较为艰难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是销量下滑不给力,另一方面华为的“保持距离”也让其可能损失部分原本设想中的额外增量。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并不同于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较长的使用年限和并非自己一个人使用的场景需求,都是其是否买单的重要标准之一。

       至于究竟是“AITO问界”还是“HUAWEI 问界”,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马拉车市,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汽车辅助驾驶无法启动怎么办

       互联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网联汽车这三大问题如何解决?华为无线标准部部长、智能网络汽车标准法规负责人万蕾在第六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阐述了华为对车联网的思考。

       “如果我们只做车联网,却不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融合做准备,那么自动驾驶产业化就会非常晚。而且,无论是从将人解放出驾驶,还是包括发挥更好的智慧交通的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讲,其实都不能充分体现出整的体价值。”

       为了能够做好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融合,华为也向整个汽车产业界提出了“车同轨、书同文、行通伦”三大标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是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三条改革措施。而万蕾用这句话来比喻华为对于智能网联标准的理解。

       万蕾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化的基础其实就是把这三点标准做好:“车同轨”就是构建数字化交通地图的一张网,统一消息集;“书同文”就是使能中国ITS数字化;“行同伦”就是建设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如果能把这些部分做好,有望真正能够做到智慧交通和智能驾驶的深度融合。

华为起诉Verizon,说说汽车圈的那些官司案

       华为汽车停车的时候显示辅助驾驶系统无法启用,一般是由于辅助传感器无法自动校准导致的故障,需要去4s店去做校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您的车子如果还在三年十万公里质保范围内,去4s店维修准是不收费的。

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

       2月6日,华为公司宣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和西区法院向美国运营商Verizon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认定Verizon侵犯了华为在美国授权的12项专利,同时要求Verizon就其专利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称,Verizon从侵权产品中受益,损害了华为多年的研发成果。据悉,华为每年投入10~15%的收入用于研发,过去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700亿美元,全球专利超8万项,单在美国就有1万多项。

       提起华为,在国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华为一直以来都是国人的骄傲,坚持用技术和产品回馈消费者,更是代表中国智造走向了世界。本次华为起诉Verizon便被人们视为国内科技公司向世界豪强"亮剑",迅速登上了热搜。其实,说到官司案,不止科技公司之间纠纷不断,车企之间同样经常会对簿公堂。今天,我们就接着华为起诉Verizon这件事,来看看车企之间的那些官司案!

       吉利状告威马

       说到吉利状告威马,大家一个不会陌生,毕竟这是一场传统主机厂与新造车公司之间的纠纷。对于这两大造车势力,很早人们就开始议论能否共同生存?随着市场的下滑,该来的究竟还是来了,只不过吉利打响了第一枪。

       早在去年9月,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资料显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研究院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起诉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威马智慧出行科技、威马汽车制造温州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这不仅是中国自主车企发起的首例知识产权侵权案,其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从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知识产品纠纷索赔金额来看,这个金额创造截止目前最高纪录。

       9月17日,案件于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因为此案件为非公开审理,并签保密协议,所以最终并未有过多信息释放出来,结果也无从而知。但是以威马总裁沈晖"没有任何侵权行为,我们对赢得这场诉讼非常有信心"回复来看,对于赢下这场官司威马信心十足。至于最终结果,双方车企均保持沉默,外界也在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

       路虎状告陆风

       捷豹路虎与江铃陆风的这场专利纠纷案,几乎是国内汽车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胜诉的第一案。说起陆风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对于旗下陆风X7大家绝对耳熟能详。毕竟其当年可谓是火爆一时,上市两周就销量过万,不少车主调侃"买不起路虎,看看陆风过过瘾也好"。通过车主调侃,我们便可以看出陆风X7与路虎的相似之处。

       面对这种局面,针对陆风的抄袭,路虎一气之下将其告上了法庭,但可惜的是当年并没有告赢。但是路虎并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搜集证据数据,终于在去年3月初,路虎终于告赢了陆风,根据北京朝阳区法院裁定,中国江铃汽车生产的陆风X7因5项车型设计抄袭路虎揽胜极光,而被判定立即停产。陆风X7的生产、销售和营销推广被勒令立即停止,并且江铃汽车还将向捷豹路虎公司支付赔偿金。

       路虎状告陆风成功,被视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山寨史"上一项重大经典案例,这也警醒自主品牌切勿重蹈覆辙,一切模仿、山寨的设计很有可能会被控诉,必须要提高车辆的原创度和提升自身的技术。

       四川野马状告福特

       一直以来我们光看合资品牌起诉自主品牌的案例,但自主品牌起诉合资品牌却很少出现。毕竟我们自主品牌在汽车行业起步较晚,在这个行业缺少话语权。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个例,比如本次我们要说的四川野马状告福特汽车。

       早在2016年,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状告美国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旗下MUSTANG车型中文名——福特野马涉嫌商标侵权并要求赔偿人民币1000万元。经过了长达两年的诉讼后,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作出一审判决,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胜诉并获赔100万元。

       当我们现在来看这场官司,结果如何还待商议,但绝对是一件双赢的事情。首先,两者虽然闹上了法庭,但两者定位不同,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无论谁赢谁输都不会影响销量。另外,两者都获得了一部分的公众关注度,上个头条就是这么简单,为各自赢取了曝光率。

       车企官司案为何屡屡出现

       对于汽车厂家纠纷案件,其实多不胜数,我们不再一一例举,不妨来探讨下,为了车企之间官司案件会屡屡出现。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如果全球仅有几家车企,那相互之间便会相安无事,基本不会有太多的纠纷,毕竟躺着都能挣钱,谁还有心思去打官司。

       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谁有核心技术便握有话语权,让自己能够处于不败之地。可以这么说,保护核心技术,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线。所以对于抄袭或者借鉴自家产品的行为,各大车企必然会为自己讨得公道,甚至不惜闹上法庭。这不仅是车企保障自身权益的一种方式,更让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车型无处可逃。

       总的来说,无论华为还是车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在不同程度上保障自己的权益,甚至闹上了法庭。未来,我们相信这样官司案件将会越来越多,让更多车企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声明:本文为汽车很听话原创,如有抄袭和未经许可的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华为再次声明不造车,华为是如何回应这件事的?

       在上半年带飞一众车企的股价之后,如今的资本市场上,华为的加持效应似乎正在减弱。

       8月24日,长安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高端品牌阿维塔正式发布。曾经,凭借这个三方合作的消息,长安的股价一度接连涨停。而当天,当新车亮相、战略曝光,一切更为可期时,长安的股价却随着发布会的召开,从最高涨幅2.21%直接下跌了4.51%。

       在另外一边,华为汽车解决方案的扩圈之路也在面临考验。

       8月25日,哪吒汽车与华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继北汽、赛力斯、长安、广汽之后,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的车企达到了五家。

       但对于这次合作,外界却并非完全看好。哪吒的出现,似乎更印证了那句“华为的合作伙伴多是二三线车企”。

       在此前6月底的上汽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面对投资者的拷问曾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

       在他看来,在软件服务日益重要的智能化汽车时代,让华为等成为灵魂,上汽仅仅作为生产硬件的躯体,这样的方案并不可取。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陈虹的这一发言,也将华为当下的汽车解决方案无法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现实暴露无遗。

       显然对于当下的华为而言,要想打通整个汽车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焦虑要面对。

1,华为的变现能力究竟如何?

       从ICT领域切入智能汽车行业,如今华为的智能汽车产品与服务主要聚焦于五大系统——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鸿蒙车机OS为核心)、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智能车控和智能云服务)。

       依托于这些技术,目前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五家车企,合作模式也被分为了几种:采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的极狐、阿维塔;采用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的哪吒;以及进入了华为销售渠道的赛力斯。

       关于这些企业为何选择与华为合作而不担心“丢掉灵魂”,并不难理解。对于初出茅庐的新品牌而言,华为所拥有的关注度和技术正是他们缺少的东西。

       以极狐和赛力斯为例。在与华为的合作开花结果之前,在一众新品牌之中,外界对它们知之甚少。

       销量方面,极狐在2020年10月推出首款量产车型阿尔法T之后,其全年销量仅为709辆。至于赛力斯SF5在进入华为渠道之前,其202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仅732辆,2021年1-3月的销量为150辆。

       但是在有了华为的加持之后,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狐的第二款车型阿尔法S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正式上市之前,因为一段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路测视频顺利破圈,以至于上海车展上的极狐展台也成了全场人流最大的展台之一。

华为体验店的赛力斯SF5

       而赛力斯在4月份进入华为渠道之后,官方发布的订单数字也被刷新过数次:“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一个月全国订单已超一万辆”……

       不过,尽管一时风光,但如今华为带来的光环似乎也在逐渐消散。

       首先是赛力斯谜一般的销量让外界对华为的变现能力产生质疑。

       中汽终端零售数据显示,赛力斯SF5 4~7月的销量成绩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和507辆,与最初火热的预订情况相去甚远。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官方回应及相关信息来看,此前公布的订单数量虚高,再加上工厂的产能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据说在赛力斯SF5最初进入华为渠道时,由于排队试驾的消费者众多,华为的销售人员曾向顾客建议,支付1000元意向金可以优先试驾,若后续不订车这部分钱也可以退。而此前不断刷新的订单,统计口径或许正来源于这一数据。

       不过在四五个月之后,如今再来到华为的体验店,看车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像往日一般众多。在华为的官方商城里,此前1000元“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意向金”也已经悄悄改为了0元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预约试驾”。

       关于目前的交车周期,华为的销售人员表示预计为5~8周。同时,为缓解消费者的焦急情绪,赛力斯还推出了如果超过60天每天赔偿200元的服务。

       但是尽管如此,在华为商城以及赛力斯APP的评论中,催单的消费者仍然不在少数。甚至在APP上有人晒出的截图显示,获得的赔偿金额已经超过10000元。也就是说这名消费者已经苦等了近4个月。

       关于交付周期为何如此之长,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小康股份此前一团糟的供应链并未准备好,直到最近几个月才慢慢步入正轨。

       此外,一位从重庆金康两江工厂生产线离职员工还表示,“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而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此前采用代工模式的蔚来、理想也曾面对过。初涉造车,强悍如华为,也难以避免初期的一地鸡毛。

       具体到卖车层面,从我们的实地体验来看,过去习惯卖电子产品的华为初次卖起车来,也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比如说,在华为的体验店里,负责卖车的员工也只是接受过短期培训,此前并没有汽车销售经验。在对车辆进行介绍时与滔滔不绝的4S店销售相比明显更为生疏。

       再比如在服务细节上,由于店内车辆设置了展车模式。这一模式之下,车辆的大部分功能都无法操作,甚至SF5最具特色的华为车载系统、华为音响等消费者也难以获得直观感受。

       

2,“技术狂人”也有技术挑战

       在外界眼中,华为一直被视为强悍技术的代表。从通信设备,到手机等智能终端,再到半导体业务,华为凭借强悍的技术实力,在自己想做的业务领域里一直无往而不利。

       切入汽车领域,华为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可能要比华为过去所深耕的行业更为复杂;而智能网联电动车+增量部件两个定语,更意味着这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新挑战也不断的全新领域。

       从一些被爆料的信息来看,在进军汽车领域这件事儿上,以技术著称的华为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压力。

       首先是激光雷达方面。

       在2020年12月份时,华为曾正式发布了一套车规级前装量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在同一天,极狐方面也透露,与华为合作的新车型(也就是后来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将率先搭载这一产品。

搭载激光雷达的华为阿尔法S华为你HI版

       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前夕,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亮相,并凭借一段自动驾驶路测视频顺利出圈。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款被称为“全球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的新车型身上最大的亮点——三颗激光雷达,应该属于华为出品。但据知情人透露,这些激光雷达实际上却是另一家科技企业速腾聚创的产品。

       关于华为的激光雷达为何没有上车,有说法认为,华为或许是在开发、量产过程中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最终车辆解决方案交付,只有选择在短期内用市场现有的成熟解决方案来进行替代。

       而除激光雷达不如预想中顺利之外,在电动车最核心的电驱动系统方面,华为似乎也面临一些质疑。

       以搭载在赛力斯SF5上的华为DriveONE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为例,这一系统集成了电机控制器(MCU)、电机、减速器、车载充电机(OBC)、电压变换器(DC/DC)、电源分配单元(PDU)及电池管理系统主控单元(BCU)七大部件,自称为“业界首款超融合架构的动力域解决方案”。

       但关于这一系统的实际水平,此前《中国汽车报》曾在报道中引用一位汽车电机领域的权威专家的评价:“这款产品并不怎么样,没啥正经厂商愿意用。”

       虽然这一报道中并没有透露这位专家的真实身份,但不得不说,在汽车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发展多年的成熟供应商。即使华为的研发能力再强,但作为一个新入局的跨界者,想要短时间内实现超越,的确并非易事。

       

此前,在华为与极狐的合作中,就曾有参与其中的北汽员工“吐槽”,华为汽车事业部有造车经验的人并不多,甚至最初负责这一项目的PM也因为没有造车经验,还导致了很多决策失误。

       “华为在ICT领域确实很强”,这名员工表示,“但在汽车技术层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3,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路有些难

       关于华为选择做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非整车制造,此前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解释:“华为的劣势是不擅长机械制造……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

       而华为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春林的说法则更为直接,“如果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竞争”。

       显然,在华为的思路里,零部件供应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只是从上汽董事长的发言来看,华为的想法多少还是有些一厢情愿。在主机厂眼中只做零部件,并不意味双方就没有竞争关系。

       对于车企而言,如果选择华为这样的第三方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将失去包括车辆布局、ECU(发动机控制器)、转向、制动、底盘等核心零部件的选择话语权,同时在OTA频率、各种数据的采集、运用上也要受制于供应商。对于一直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主机厂而言,这显然无法接受。

       除此之外,华为进入汽车行业选择的这一模式,虽然看似是一条捷径,可以避开整车企业的锋芒,但对于更讲究规模化效应的和数据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只有获得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而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时间尚短,想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和经验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两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的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从百度、小米再到苹果。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华为“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条路,反而纷纷自己下场造车。

       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华为已经不厌其烦多次辟谣不会造车,甚至任正非直言“谁再说造车就走人”,但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测依然从未停止。甚至不少人依然坚信,未来华为亲自造车几乎是必然选择

       

4,写在最后

       在8月份时,华为曾发布过一份业绩数据。上半年,其销售收入为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净利润为314亿元,同比下滑24%。

       具体到三大业务板块来看,运营商业务收入13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企业业务收入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而汽车所属的消费者业务下滑最为明显,同比大跌46%,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

       此前,关于消费者业务的大跌,华为消费者BG CEO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坦言,唯一能弥补这块业务缺失的,就是智能电动汽车。“虽然汽车的销量没有手机的销量大,但其单品的价值非常高。”

       可惜的是,从赛力斯当前的表现来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显然任重道远。

       至于To B端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继苏菁在7月底因不当言论被免职之后,前几天又有媒体报道称其人事调整还在继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岗位被裁撤,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王军被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

       关于这两次人事调整,有不少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绩未达到战略预期所致。

       虽然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焦虑,仍将成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华为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关键词。

       华为再次声明不造车,华为是这么回应的:

       关于华为造车的不实言论,公司的发言人已经多次予以澄清,今天我们再次重审: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的战略在2018年就已经明确,没有任何改变。

       可以说,华为这次的声明还是非常的严肃和绝对的,从2018年到现在华为都没有造车的计划,而且从公司长期的发展方向来看,华为也是没有造车的计划的。

一、华为声明不造车。

       智能汽车搭载了华为的技术之后,很多人更是期待华为能够出一款自己的汽车,但是根据华为的回应,他们根本就没有造车的计划。我们认可的是华为的技术实力,但是这并不代表,华为得到这一种认可之后就开始进军汽车产业。毕竟作为互联网企业,转行到汽车产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小米由雷军带队,已经开始进行小车计划,但是对于华为来说,自己想发展的只有技术。

二、华为的技术可以帮助车企制造更好的智能汽车。

       但是华为也不是绝对的屏蔽汽车行业。根据华为的说法,自己已经和三家车企分别是长安,北汽和广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华为用自己积累三十多年的ICT技术能力,来帮助车企制造面相未来的智能汽车,也就是说,华为虽然不造车,但是它是为智能汽车提供智能网联部件的。

三、期望华为有更好的发展。

       其实就算是华为不造车,我一点都不遗憾,作为科技实力比较强的龙头企业,我更希望华为能够好好的研发自己的技术。未来社会肯定会是一个互联网的社会,所以华为全身心的技术,也是一种战略。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华为汽车问题”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