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测评 汽车测评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_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有哪些
佚名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_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有哪些_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有哪些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1.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1.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2.公司申请新能源指标条件
3.放宽新能源车企准入条件?工信部《征求意见稿》还有哪些好消息?
4.工信部 国能新能源将获纯电动车生产资质
5.为何说新能源准入门槛放宽,更考验车企的产品力?
6.新能源汽车准入欲放宽,“鲶鱼”争夺战上演?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国企。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都电源,是一家围绕储能业务的一体化布局,构筑了储能全产业生态体系的公司,大股东是杭州南都电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8.76%,实际控制人为周庆治。
成立以来,南都电源的拥有国内先进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和设备,主要业务包括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储能系统集成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储能、通讯基站、智能电网等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产品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目前,南都电源已先后获得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准入资格、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企业等资质荣誉,拥有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是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重要企业。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建议您到企知道-免费查企业进行查询 》》》》》
公司申请新能源指标条件
注册新能源公司与普通的公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如果注册新能源科技类公司,不需要任何资质。
如果是新能源市场销售公司,需要生产资质、环评等资质审批。
如果企业要在国内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必须满足15项准入条件及考核,其中生产条件要求分为
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以不超过20%为上限,但现场考核否决项只有一项不符
合要求,就视为不通过。
以新能源乙级为例,其需要的资质如下:
所需的人员共计18人,包括如下:1、注册公用设备(动力)工程师1名; 2、注册电气工程师(发
输电)4名 ;3、二级建筑师1名 ;4、一级注册结构师1名 ;5、暖通专业技术负责人1名 ;6、给排
水专业技术负责人1名; 7、水利水电水工1名 ;8、环境保护1名; 9、工程经济及概预算1名 ;
10、煤炭除灰1名; 10、电力系统1名 ;11、热工控制1名 ;12、通信保护1名 ;13、化学水处理
1名 ;14、 总图1名 共计18名人员 资质标准乙级。
同时需要以下条件:
1、资历和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社会信誉良好,注册资本不少于300万元人民币。
2、技术条件
(1)专业配备齐全、合理,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于所申请行业资质标准中主要专业技术人员
配备表规定的人数。
(2)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应当具有大学以上学历、10年以上设计经历,主持过所申请
行业大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1项,或中型项目工程设计不少于3项,具备注册执业资格或高级专业
技术职称。
(3)在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规定的人员中,主导专业的非注册人员应当作为专业技术负责人主
持过所申请行业中型项目不少于2项。
3 、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
(2)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技术、经营、人事、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办理资质流程:第一步 ,工
商注册;第二步,购软件(北京建设信源资讯有限公司);第三步,配备人员并注册人员;第四
步,准备上报资料(网上申报并打印形成上报材料);第五步,递交材料;第六步,审批(审批流
程)市建委-省建厅。
扩展资料
能源技术开发公司经营范围参考一:
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
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
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能源技术开发公司经营范围参考二: ?
电力能源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电力能源勘察设计,承装修试电力能源设施,电能替
代、项目管理、项目开发,供电营业、机电设备、器材、水暖管件、供热设备、建筑材料、机电产
品、五金、电线电缆的销售,系统集成数据处理,代理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
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百度百科-新能源产业
放宽新能源车企准入条件?工信部《征求意见稿》还有哪些好消息?
企业申请新能源汽车指标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企业在沪注册;2.企业在沪拥有场地。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指标管理系统”进行申请。
根据上海市颁布的相关政策,企业申请新能源汽车指标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企业在沪注册:企业需要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完成注册,并持有法人资格证明。企业需要在中国税务、海关、信用等部门具有正常经营记录,并能出具相关证明。2. 企业在沪拥有场地:企业需要在上海市拥有产权或租赁权,并且该场地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停放和维修等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指标管理系统”中进行申请。申请过程中,企业需要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如企业财务状况、场地证明、汽车购置税缴纳证明等。申请通过后,企业可以获得新能源汽车指标,并购买相应的新能源汽车。
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一定的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还可以获得部分地区的免费停车、免费充电等服务。具体优惠政策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规定来确定。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企业申请新能源汽车指标需要具备在沪注册和在沪拥有场地的条件。同时,购买新能源汽车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应该认真了解相关政策,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为未来的企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法律依据: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企业申请新能源汽车指标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在本市注册;(二)在本市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使用相关场地。
工信部 国能新能源将获纯电动车生产资质
上周,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次的意见征集稿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删除了之前对于准入企业“设计开发能力”要求的大部分内容,调整为对“技术保障能力”的要求;缩减了对新能源车企生产能力、产品一致性、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各项要求。
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简单来说,就是汽车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可以正式分离。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很有可能成为像现在的手机产业一样,品牌商与代工厂合作的模式,整个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可以理解为汽车代工体系的前哨。在此前的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规范了汽车代工厂的标准,而《征求意见稿》则是对汽车代工体系进行了完善。
众所周知,在我国车企制造新能源车通常需要迈过两个门槛,也就是俗称的“双资质”,是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和《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而不再要求设计开发能力,这或许意味着国家从政策方面放宽了对于新能源汽车车企在设计研发机构的要求,部分新型的新能源造车企业或将可以不再受到“一纸文书”的限制。
至于此次修改的准入条件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当中去。
如此一来,此前曾经盛传的华为造车、小米造车将不会只是“传说”,乃至BAT、高德等网络公司都可以名正言顺的宣布成为“造车新势力”,而无需大费周章的建设厂房和生产线,这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将会极大的吸引社会资本以及更多跨界企业的进入。
但事实上,笔者认为,在实际中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对于新资本进入的拉动性相对较小,更多的则是对于外资以及充分利用闲置产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我国于2015年前后诞生了一大批的“新造车企业”。蔚来、威马、小鹏等等诸多造车新势力就是在彼时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造车新势力超过了500家。而到今日,能够叫的上名字并且真正把车造出来的基本不超二十之数。
市场也在进行筛选,造车新势力经营困难、停产欠薪的消息不断出现,资本也逐渐冷静。随着造车新势力的窗口期的到来,融资难成了所有造车新势力生死攸关的问题。此次《征求意见稿》能对造车新势力有多大拉动?目前还尚未可知。
而这对于外资企业或许是个重大利好。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开放,股比限制政策按着时间表逐步取消,在股比限制完全取消后,根据原有规定,建立新的独资企业需要配套研发团队。一直以来,中国都在“以市场换技术”,虽然技术没拿到多少,市场还被抢走了,但是外资企业的技术泄露的顾虑仍旧是存在的。
而此次的《征求意见稿》解决了这一问题,外资厂商们只需要在国内建立制造厂,无需配套技术开发团队,特斯拉上海建厂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说,《征求意见稿》彻底放开了外资独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华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是在逐渐淘汰落后产能。据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接近500家,而近年来汽车行业不景气,导致大多数传统汽车企业产能利用率都不足。
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我国要逐渐淘汰落后汽车产能,将产能向优势区域集中。此次工信部对于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的降低,造车新势力可以进行充分的选择优秀的代工厂,而不是只能局限于有数的几家。传统闲置产能将得到充分利用,造车新势力的代工议价空间也将变得更大,车辆价格有望下降,而那些技术实力不足,无法吸引新势力企业进行代工的落后产能,也会被自然淘汰。
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截止2020年3月10日。届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将相应做修改,重新公布。
随着整体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管理规定也在及时做出调整,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调整,给市场再增添不少活力,也向2020年的新能源市场释放了更加开放的信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何说新能源准入门槛放宽,更考验车企的产品力?
10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第31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能新能源?)被列入拟发布新增汽车生产企业清单中。本次公告时间为2018年10月17日-2018年10月23日,若无意外,国能新能源生产项目将获得工信部审批通过,成为全国第9家拿下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简称?资质?)的企业,又一造车新势力即将正式登场。 国能新能源发展回顾国能新能源2015年6月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4亿元,是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子公司。2017年6月,CES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国能新能源发布了两款概念量产车:9-3(轿车)和9-3X(SUV);12月5日,基于凤凰新能源汽车平台开发9-3电动汽车驶下工厂生产线。
国能新能源的造车资质虽未完全落地,但已陆续宣布大量订单。2015年12月,国能汽车与熊猫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当月,国能汽车与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签署了2万辆电动车采购协议;2017年12月,国能汽车又宣布与滴滴出行签署了采购协议,但没有公开具体订单数量。
国能新能源将获第9张纯电动车生产资质2018年10月17日,工信部发布第313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能新能源?)被列入拟发布新增汽车生产企业清单中。
截至目前,发改委累计核准了15家企业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只有8家企业获得了工信部准入。根据最新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未来对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审批有非常高的门槛,早一步拿到资质,或在汽车电动化大潮中多一个筹码。
什么是资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可以理解为行业的?准生证?,只有持?证?才能上岗。
根据企业出身,主要有两类申请资质的路径:一是已经有传统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额外再补一个新能源准入的资格就可以造电动车;二是本身没有汽车生产资质,一切从零开始申请。
资质的主管部门是发改委和工信部,发改委管是否有资质有条件建厂做产品,工信部管产品是否满足要求能上市销售。目前只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和前途汽车、合众新能源、奇瑞新能源8家通过双认证正式获得资质。若无意外,国能新能源生产项目将获得工信部审批通过,成为全国第9家拿下资质的企业,成为又一造车新势力。(文: 韩蕊)
@2019新能源汽车准入欲放宽,“鲶鱼”争夺战上演?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本次征求意见稿中,有这么几点调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一是工信部删除了此前要求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二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三是删除了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具体来看,删除企业“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是为了更好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此前的规定中,满足设计开发能力要求高且多,包括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设计开发机构,统一负责产品设计和制造开发全过程的工作等8项具体条款。
如今设计开发能力不再是考核指标,这意味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将分离,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的责任是生产、销售和维护产品的品质,因此新能源车企的产品设计能力与企业的生产制造可以相脱离。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代工模式,这一方面可以加快产品上市交付的节奏,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当下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并且,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以及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对新能源汽车的注意力有生产端转向了消费端。
此外,延长企业两年过渡期为那些产品正在筹措中的新能源车企提供了更长的缓冲期。
根据此前的规定,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一旦生产资质被撤销,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由于疫情的影响,本就处于新能源寒冬中的新能源车企更是难上加难,资金链压力、复工延期等都对企业正常的运转造成了冲击,如今的两年过渡期是对新能源车企的照顾,让它们能够更加平稳的渡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至于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则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市场的准入门槛。
现行的《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为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管理规定。
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企业需要满足上述双资质的要求,才能够取得工信部和发改委颁发的销售、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资格,即很多造车新势力苦苦追寻无果的“准生证”。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调控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新能源汽车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市场化竞争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从国家能源战略来讲,中国目前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的依赖程度日益增长,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石油消耗,逐步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从环境保护来讲,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其他有害颗粒物,对大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温室效应、雾霾现象等时有发生。
而新能源汽车不会产生尾气,属于零排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因此,国家始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并对它寄予厚望。
不过,眼下的新能源市场或许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刻,先是新能源补贴退坡政策导致新能源寒冬,再就是新冠状肺炎疫情对整个汽车行业造成的巨大打击。
而新能源汽车由于体量较小的原因,抗风险能力差,遭受的冲击更为猛烈,救市政策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从疫情得以控制,各车企逐渐复工开始,广州、湖北等地便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刺激汽车消费,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其中便包括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新能源市场迎来重大利好。
如今仅仅过去一周的时间,工信部便发布征求意见稿,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进行放宽,足以见得国家对新能源市场的重视。
当然也有人担心放宽准入门槛是否会开启新一轮造车新势力横空出世的戏码,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新能源市场的混乱。
事实上,此时的新能源汽车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逐渐开始规范,新能源汽车的资本投资也趋于冷静,这从去年造车新势力的融资情况便可见一斑。
并且,新能源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行业竞争的格局,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入局、特斯拉国产等让新能源市场竞争十分复杂,想要滥竽充数是相当困难的。
另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也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不再是只看重价格或者某一方面的突出,更重视新能源产品的全面实力,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得以在市场上生存,否则将会逐渐被消费者和市场淘汰。
准入门槛放宽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车企拥有资格参与到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至于产品究竟如何,则依靠消费者与市场来分辨,真正的将决定权交由消费者与市场。
开年以来,新能源车企特别是造车新势力承受了重压,处境相当艰难,如今各种促消费政策的推出、补贴政策延期以及准入门槛放宽等,为它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沃土,并且坚定了它们走下去的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寒冬与疫情双重桎梏,则要新能源车企凭产品说话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作者?|?陈凯欣来源?|?汽车大观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是21年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吉利汽车生产准入机制的请愿。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今天,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曾为企业生产资质与产品准入发愁。?
不过今后,车企获取资质的严格限制,正逐渐松动。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在一个月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为“放宽准入”画了重点,强调“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
这一次放权,或许将对中国汽车行业起到重要变化,将使得汽车企业和市场将有更多选择空间,也将促进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
曾经:“求而不得”的准入资质
所谓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指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质,有了它,车企必须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才能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
当时的准入规定,从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强化了安全监管要求,目的在于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自2016年3月16日有了第一家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以来,至2017年5月22日,全国共有15家企业获得该资质。不过,诸如河南速达、国能新能源这种一直“难产”的车企也入列,产能过剩、申请企业实力不强、出现“僵尸”企业等问题被频频质疑,国家发改委后来几乎彻底暂停了资质发放。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
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来取得资质,已经上市车辆的新特汽车,则通过一汽代工,而刚发布了S01车型的零跑汽车,则与另一家新势力长江汽车合作,后者已经取得生产资质。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以理想智造收购力帆的资质为例,分析了资质的重要性,“目前车企一些剩余产能,过度给新造车,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李书福曾在2018智能汽车国际研讨会上,将“炮口”对准了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机制。如今:大幅降低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稿主要在10个部分对原规定进行了删减和修改,汽车大观做了重点摘要整理。
具体来看,此次修改工作最引人关注的,是删除了原规定中“设计开发能力”的大部分核心内容,把此部分调整为“技术保障能力”要求,只保留产品生产一致性和测试评价能力等基本要求。
原规定对“设计发开能力”的要求十分细致:除了要求有独立的设计开发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数量、岗位分布都提出了要求,例如掌握全面的产品开发技术,甚至细化到某一车型技术路线应该掌握的技术列表清单,并对技术开发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开发工具、试制验证能力等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现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不再作为审核整车企业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主管部门不再干涉车企所制造产品的来源,给汽车界研发资源共享打开了绿灯,也将大大降低获取造车资质的技术门槛。
同时,本次修改直接删除了“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暨取消了原规定中对之前已取得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规定,取消了产品专项检验规定,以及需满足同类管理规定的要求。
放宽事前准入的重要举措,将为新能源整车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新的创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资质准入》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不同,工信部此次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产销量规模规定并没有提及。
这也表明政策正在逐渐放手,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
未来:?“鲶鱼”争夺战愈演愈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造车有得必有失,前期可以通过代工,尽量做减法来保证自己的优势和核心,“但长远来看,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资质。”
新规定实施后,或将有一批具有新资质的车企诞生,同时,那些前期获得生产资质,但至今没有量产的造车新势力,就可以彻底被市场抛弃。
而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鲶鱼”争夺战中的各路“神仙”业已蓄势待发,新政策的推动,或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
车企间融合发展,也可能成为趋势。此次《征求意见稿》通过解绑“设计开发能力”,有望进一步推动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实现研发和制造的分离,促进汽车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整合,以及汽车品牌运营商、专业代工厂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
这次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时间截止2020年3月10日。届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将相应做修改,重新公布。
种种趋势都表明,未来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激烈竞争不仅会为行业带来好的发展,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价值,消费者将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获益者之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天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资格企业”,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